【书评】《爱的艺术》弗洛姆

dexfire · 2020-3-29 · 次阅读


【书评】《爱的艺术》弗洛姆

这是一本深入探讨爱的意义与爱的理论实践的书,但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这并非一本传授所谓爱的艺术秘诀的书。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把爱提到了一种新的高度,他认为“爱情是人类对生存问题的回答”,当然他这里所说的“爱情”并不单指男女之间的爱情。

同时他认为爱是一门可以学习的艺术,是一种能力,但是爱的能力并非单纯的技巧,必须与发展自己的人格紧密结合,它需要行动,需要付出,他说:

“一个时代是否伟大,在我看来,在于它是否会产生伟大而高贵的爱情,高贵的爱情产生于高贵的人格,而高贵的人格产生于高贵的文化。所以,爱情始终是我的一架高倍显微镜,我想见微知著,以管窥豹。始于管,终于豹,这一直是我写爱情小说的小小野心。“

———— 作家阿袁这段访谈,似乎是对书中所说“爱情是人类对生存问题的回答”的一个呼应。

弗洛姆认为人是一种意识到自我存在的生命,孤独感也由此而生,但人同时无法忍受这种孤独,如果他无法从这种孤独的监禁中解放出来,与他人或周围世界结合在一起,他就会疯狂。因此如何克服这种孤独感,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问题。他指出人类克服这种孤独有三种方式,一是不同形式的放纵,二是寻找同一性,如很多群体行为,三是创造性劳动,人在创造性劳动中实现与世界的统一,但弗洛姆认为这种方式达到的统一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统一。

爱的对象

我看的是爱的对象,前两节,
立论就是“爱不是同一个特殊的人的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

书中说可以有一种人的爱与画画作比较:
这个人虽然想画画,但他不是去学绘画这门艺术,而是强调他首先要找到他愿意画的合适的对象。如果他找到了这么一样东西,他也就能画了。从爱的角度来说,他觉得一定要找到合适爱的人,这样他才能爱了。但是他没有考虑到,连爱是什么样的东西都不知道的人,他怎么知道自己能爱,会爱呢?即便找到了画画的合适对象,但是没有一点绘画技巧,又怎么画得出来呢?所以首先要学会画画,再找合适的对象,懂得越多,看见的才更多。

(1) 博爱

什么是博爱?有种翻译是同胞的爱。

弗洛姆给了它很高的评价,认为“一切爱的形式都以博爱为基础。”
也是一切爱的最高形式。
因为它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守护神,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温暖和感动。

“博爱的基础是认识到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同人共有的核心相比,人与人之间在才能、智力和知识上的差别微不足道。”
“爱自己的骨肉不足为奇。”
“只有当我爱那些与我个人利益无关的人时,我的爱情才开始发展。”

爱不是同某一个人的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
这种态度决定一个人同整个世界,而不是同爱的唯一对象的关系。
弗洛姆的爱指的是广义的爱,爱情、亲情、友情等等。

博爱,指的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况。特点是没有独占性。

互助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弱小,另一个人强大,弱小是暂时状态,而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的能力是普遍的持续状态。

爱自己的同时,也爱那些需要帮助自己的人,爱那些虚弱和惶恐不安的生命。

我觉得博爱是基础,让我们的内心能时刻充满阳光,每一天醒来,告诉自己,这个世界多么美好,我们才能享受和爱这个世界。爱自己是前提,一个连自己也不爱的人,必定是内心空虚的人,又怎么会去爱世界呢?这让我想起曾经在网络上直播屠猫的视频,正常的人都会觉得很残忍,但偏偏有那么一部份人,在残忍中获得快感,因为他们内心缺失的一部份是爱,他们无法用爱的目光却观察对待周围的世界,只能用攻击的方式欺负弱小,而这样的爱是需要从小培养的。

对于公益和慈善事业,我非常赞成与支持!
尽自己所能与社会爱心人士一起去传递爱心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众对他们关爱与温暖!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这里可能涉及到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完全脱离社会而生存,
自然也没有一个人可以脱离社会带给自己思维上的影响,就如同一个人不能因为讨厌空气污染就停止呼吸一样。

“我们最近一直在权衡自由的社会对每个人的影响,以及我们是否如我们所以为的那样快乐,能够自由地思考和感受?”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美国被认为是一个拜金、甚至是浅薄的社会,然而你最近说,没有比1958年更好的美国了?”

“如果继续朝着当前的方向发展,那么它将面临毁灭的风险。”

“我认为(很多美国人的)工作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和他的工作是没有联系的,人越来越成为大型体制的一部分。… 因为付出大部分精力的事,是一种无意义的事。”

“要使一个人幸福,如果要他一天8小时都做,一件既没有意义,也没有乐趣,除了能挣钱的事,是不可能会幸福的。”

“工作的快乐,是一种创造的快乐,比如,中世纪的手艺人,即创造某物的快乐。”

“我们其实害怕与人的亲密,即使是夫妻也是一样。我们情愿用肤浅的友谊来掩藏对真正亲密的恐惧。”
“研究表明,大多数美国人,只关心自己的私人事务:他的健康,财务,家庭事务。他并不关心他所在的社会,虽然他谈论社会。”

这一点也和当代部分大学生的思维习惯一致,就是宣扬一种“一心只读圣贤书”,所以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我们享受了义务,所以我们也是有责任的,关于国家、社会、家庭、小小的团体。“自私的人也许会更幸福,可我们又不能活的太自私。”

这一点呢,我能想到的是,弗洛姆,是作为一个学者,一位社会学家的身份来写下这本自己的著作,所以站立的角度,也许并非始终面向普罗大众,那些为了生计起早贪黑的人。而平凡的我们,也许眼前的爱,才是我们能够握在手心里的爱。这里呢,也引用李诞老师的话,“我们这样自私的活着,但是我们不伤害别人,这个世界才能运转,而正是这些,为了一些所谓宏伟的事业,为了一些远大的目标,去不计后果地牺牲别人,牺牲别的小猫的人,频频地让我们这个世界,陷入大火。”

这里呢,我觉得最近的一个很有力的佐证,就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近期表现,前后的言论180度大反转,从最开始对新冠肺炎病情不以为意,盲目乐观自身医疗条件,会议不佩戴口罩,被美煤记者当众“诘问”自私,3月10日特朗普个人推特,“去年有3.7万美国人死于普通流感,平均每年因流感死亡的有2.7万-7万人,但生活和经济仍在继续,而“目前我们新冠病毒确诊546例,其中22人死亡”,3月13日,朗普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邦政府将启动500亿美元的紧急资金储备,用于各州医疗机构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同时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美国股市受疫情恐慌和美国长期经济泡沫的影响,股市连续暴跌,特朗普宣布救命500亿,救市两万亿。孰轻孰重,自然就见分晓了。

这就是政治家的考虑,这也是考虑到美国的经济体制问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再去了解一下,但它显然不能为美国人民带来“国民体验上的幸福感”。

相比之下呢,如果追求正确的话,我们的先贤已经给出了答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所以我认为,这是有历史背景的,我们只是普通人,或许个人来讲,一生都会在平庸中读过,但至少你来到这个世界,就应当好好享受这一生中所遇到的大大小小的事,可可爱爱的人。

感到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将要和一个让你觉得孤独的人在一起,共度一生。

在我看来,爱有两个维度。最近看了两集《奇葩说》,被里面各位老师吸粉了,尤其是李诞老师,太喜欢他讲自己的观点了。最让人痴迷的就是,你连自己什么时候被掰弯的都不清楚,就这样猝不及防地爆出一个强有力的论点,。

上价值。

“你连近处的人都爱不好,如何能去爱得了远方的人。”

“你连陪在身边的人都爱不好,凭什么认为经过一段遥远的时间,就能爱好未来遇到的那个特别的人?”

这世界上,

在《奇葩说》一次辩题上,马薇薇讲过一个论点:”男人要有责任感,最起码的责任感就是,不伤害别人。所以男人对女人最起码的负责任,就是至少把短信删干净,再大大方方的给那个共同生活的人检查。“ 怎么说呢,听到这个说法,多少是有些替她悲哀的吧,看了一段关于她的访谈,她谈到对前夫的态度,”为什么离婚的时候你选择净身出户呢?“,她回答很干脆利落,说:”一个男人,要在离婚的时候跟女人要钱,说明他对自己的未来是不抱期望的,他挣不了什么钱,可我还有能力。“ 被微微这种真实和傲岸不羁打动了,也替她感到悲哀和心酸,这世界上总有人强大到我们难以想象,但我不认为会有人强大到”不需要被人爱。“,她很拼命,她特别努力,她不吝于展示自己一人就能独当一面的气势。

她父亲生病,胃癌晚期,她得到消息当天还要录制节目,”那个晚上,我没有失眠,睡得尤其的香“,主持人小姐姐说,”这种性格,不像是传统意义上的女人,更像是一个战士,越是有压力,越是要扛得住压力“,”互补性格的人在一起未必幸福,正因为性格反差太大了,有了矛盾,吵架都炒不到一处来。“

(2) 母爱

弗洛姆说 “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

他说父亲代表思想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母爱是一场自然的、得体的退出。
可以说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结合和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唯独母爱是为了分离。
当孩子从我们的子宫出生,当他学会爬、行走而逐渐挣脱我们扶持的双手,
再到他一步步走上求学之路,我们不得不看着他一次次背过身,独自走上面对自己、面对外在世界的道路。

我自己对于得体的母爱的理解有两方面。作为母亲,首先自己要做好随时退出的心理准备:认识到自己和孩子都是独立人格的两个人,妈妈要积极发展自身并做到热爱生活,避免对孩子肆意的关注和过渡的担心。其次要允许,希望并促成与孩子的分离:不对孩子抱有施恩的想法,不求孩子赡养自己,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接纳并理解他的想法,并且积极发展他面对自己和面对社会的各种技能,为使他成为更好的自己和更棒的社会人而倾注全部的爱。

要使母爱更加得体,先从享受与孩子在一起的每一个时刻开始,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待,不要因为他没有成长为你心目中的孩子而焦虑,毕竟孩子是为他自己而活的。

这里有些奇怪的点就是,仅仅提到了母爱而没有涉及父爱。

他说母爱是无条件的,也因此无法和无需去争取,父爱则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

观点和我国传统“父严母慈”如出一辙,虽然似乎与历史发展规律相吻合,但这多少有点令我惊讶,我也很难完全赞同,感觉其中有男女不平等的影子。

但他也说“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

他说一个人最后的成长成熟应该达到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即一个人应该无论何时都能无条件地爱自己,同时又能对自己有所要求追求发展,这点我很赞同。